购物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购物站 > 新零售 > 正文
嫦娥三号在本次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
嫦娥三号在本次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
提示:

嫦娥三号在本次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

嫦娥三号任务背负着三大科学使命,即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嫦娥三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月基近紫外巡天观测,填补了国际上GALEX卫星巡天在低银纬天区的部分空白,月基光学望远镜也是嫦娥三号上目前唯一仍在正常工作的科学仪器。
月基光学望远镜的另一最大亮点是变星研究上发现的一系列新的天文现象。如:发现一个罕见的处于双星快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天体,发现一批处于双星慢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样本,发现一个处于六星系统中的半相接型密近双星,发现密近双星普遍存在于多星系统的可能性等。
嫦娥三号首次发现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磁层亚暴的影响下发生凸起。
我国科学家利用“玉兔”月球车上四台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

嫦娥三号在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
提示:

嫦娥三号在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

嫦娥三号在月面探测中的科学发现如下:1、发现一个罕见的处于双星快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天体。2、发现一批处于双星慢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样本。3、发现一个处于六星系统中的半相接型密近双星。4、发现密近双星普遍存在于多星系统的可能性等。5、嫦娥三号首次发现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磁层亚暴的影响下发生凸起。6、我国科学家利用玉兔月球车上四台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嫦娥三号任务的科学目标及有效载荷配置: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地无人登月探测器,由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并进行了就位和巡视探测,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2002年,中科院牵头组织论证并提出了探月工程二期的科学目标,2008年工程立项启动后,又组织开展了嫦娥三号任务有效载荷与科学目标专题研究,最终确定了嫦娥三号任务的三大科学目标,即: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这3个科学目标也被概括为测月、观天、看地。为了完成以上科学目标,嫦娥三号探测器共搭载了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搭载了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极紫外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巡视器上搭载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红外成像光谱仪。这8台载荷中,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和测月雷达都是国际上首次应用于月球科学探测的科学仪器。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14日21时11分成功软着陆在西经19.51°、北纬44.12°的月球雨海北部虹湾预选着陆区位置,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12月15日着陆器与巡视器(月球车)成功分离。随后,着陆器与巡视器搭载的8台科学仪器陆续开机并获取科学探测数据。巡视器在着陆区自北、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开展了月面巡视探测,第二月昼期间,巡视器出现故障,只累积行驶约114.8m(图1)。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只探测了2个点,红外成像光谱仪只探测了4个点;极紫外相机于2014年6月底七月昼期间出现故障,2014年7月份以后没有获得观测数据,近6个月期间正常工作约230小时,共获取了1300多幅科学探测图像数据,而且由于热控等原因,该载荷并未像预期那样实现全天候即每个月昼14天的观测,只能在月球的早上和傍晚期间开机观测。目前,唯一仍在正常且超期工作的是安装于着陆器上的月基光学望远镜。据统计,2013年12月2日-2016年6月30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共计开展了32个月球白昼的科学探测工作。截至2016年6月30日,地面应用系统归档嫦娥三号各类数据共计7.07TB。其中,原始数据1.97TB。